江门重拾"水"往日辉煌

江门, 这座东番西看的海滨城市, 在历史的洪流中几经沉浮。但如今,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劲吹, 江门终于重拾了依"水"发家的光荣传统。

话说从前, 江门就是个靠海吃海的好地方。自古以来, 它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 各地货物在这里集散, 再辐射全球。改革开放后, 江门制造业兴起, 摩托车、小家电等货品"扬州一把火, 江门十八洞"远销海内外。可随着深圳、广州等大港口崛起, 江门的出口贸易渐显力不从心。

转机出现在近年。江门人看准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这个大好时机, 着力发展起"组合港"模式。这种模式下, 江门的内河港口与大型枢纽港口合作无间, 货物从江门码头上船后, 无需在口岸重复查验手续, 直接从大港口驶向远方。出口效率大幅提升, 成本也因此而降。

组合港的建立, 给江门的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过去, 一些企业为降低运输成本, 不得不在自家厂区兴建私人码头, 如今有了组合港, 通关就变得无比顺畅。很快, 外贸企业逐渐重拾信心, 纷纷在江门扎根发展。

江门的货柜码头人来人往, 成了繁荣的象征。作为世界集装箱制造巨头中集的大本营, 江门每天都有无数集装箱从这里启程, 驶向全球各地。而这些集装箱承载的, 正是江门企业各式各样的制成品, 从摩托车、小家电, 到新能源汽车、光伏设备等新兴行业的力作, 应有尽有。

面对货物日渐增多, 江门干脆再接再厉, 把内河码头不断扩建。高新港就是全国建设规模最大的二类口岸之一, 即便无法停靠世界巨舰, 也能承运珠三角乃至广西、云南等地的商贸货物, 真正成为枢纽中的枢纽。

江门还有个独特优势: 临近澳门、香港,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组合港模式下, 它从东西两翼包抄, 与全球各地港口无缝连接, 让珠三角内陆和国际贸易畅通无阻。这既带动了江门本地商企的发展, 也加快了招商引资的步伐。

不过, 江门的雄心还不止于出口。为开疆进口贸易, 它正在扩建保税库和海关监管平台, 准备迎接进口肉类、水果等货物直接在港口通关。可以说, 依"水"发家的江门, 正在重现往日的辉煌。

这种围绕"水经济"的城市蜕变, 正是后浪重重而来之际, 江门寻找到自身发展的新出路。这座城市曾经一度因出口贸易的放缓而有些蹉跎, 现在却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值得一提的是, 这其中有江门人的顽强拼搏, 更有大湾区规划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东风相助。

"水"正给江门带来更多的出口、更快的物流、更多企业和人才——这座曾经的海洋明珠正在重焕光彩。期待未来, 江门借力"水经济"走向新的高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