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工作环境爆料:离职员工 Calvin French-Owen 的复盘

首页 论坛 AGI通用人工智能 OpenAI 工作环境爆料:离职员工 Calvin French-Owen 的复盘

  • 您的话题内容不能为空。
正在查看 0 条回复
  • 作者
    帖子
    • #9964
      admin
      管理员

      根据离职员工 Calvin French-Owen 的博客反思文章(转载于多家中文媒体,如智源社区),他分享了在 OpenAI 工作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公司的高强度工作节奏、独特文化和快速增长带来的挑战。以下是关键点总结,突出 Codex 项目的开发过程和工作“卷”度。注意,这些是个人观察,可能不代表公司整体立场。

      1. 工作强度极高:Codex 项目仅用 7 周从零到上线

      • Codex(OpenAI 的代码生成模型)从敲下第一行代码到正式发布,只用了短短 7 周时间。这期间,团队几乎无休止工作,Calvin 甚至提前结束陪产假参与最终发布。
      • 最后三个月,他全身心投入 Codex,经常工作到深夜、周末无休,强度堪比 Y Combinator 创业孵化器的早期阶段。团队在上线前一晚熬夜到凌晨 4 点部署,次日早上 8 点继续上线,流量瞬间涌入。
      • 核心团队小而精:约 8 名高级工程师、4 名研究员、2 名设计师、2 名市场/商务人员和 1 名产品经理。项目采用“异步交互”方式,将 AI 视为“同事”,但模型当时还处于“尴尬期”——运行需几分钟且不稳定。
      • 成果惊人:上线 53 天内生成 63 万个公开 PR(Pull Request),平均每位工程师贡献 7.8 万个,展示了高效的影响力。但 GPU 预算评估基于响应延迟(如 token 生成速度),而非最大负载。

      2. 公司文化:自下而上,全靠“行动偏好”和“能干就干”

      • OpenAI 强调“自下而上”的决策,无统一路线图,研究方向由个人兴趣驱动。员工像“迷你 CEO”,如果一个想法被视为“无聊”或已解决,就没人再碰。
      • 文化核心是“行动偏好”:鼓励快速行动,即使多个团队并行开发类似方案(如 Codex 的多个原型)。这类似于早期 Meta 的风格,重在“技术激将法”推动创新。
      • 公司氛围严肃,目标是构建 AGI(通用人工智能),同时服务上亿用户(如提供医疗建议),面临全球技术竞赛压力。文化之一是“让 AI 惠及大众”:ChatGPT 无需登录、API 开放,模型快速提供给创业公司。
      • 有趣事实:公司不发常规纪念品,而是“限时掉落”方式,首次掉落时因抢购挤崩 Shopify 商店,内部还有帖子教大家绕过系统限制。

      3. 沟通方式:全靠 Slack,无邮件文化

      • 几乎所有内部沟通通过 Slack 完成,Calvin 在职期间只收到约 10 封邮件。公司无内部邮件系统,Slack 分不同权限工作区,收入和资金数据高度保密。
      • 领导层参与度高,如 CEO Sam Altman(sama)等高管频繁在 Slack 讨论,无“挂名领导”。这促进了快速响应,但也加剧了信息 overload。

      4. 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 Calvin 加入时公司约 1000 人,一年后扩张到 3000 人,他竟成为资历最久的前 30%。这种飞速增长导致“成长的烦恼”:沟通混乱、汇报结构不一、产品发布流程不完善、人力组织问题。
      • 不同团队节奏差异大:研究团队慢而深,应用团队快而广,市场团队更注重推进。没有统一的“OpenAI 工作体验”。
      • 工程基础设施不成熟:主分支 CI 易故障,GPU 测试需 30 分钟。许多基础架构人才来自 Meta 或 Instagram,导致系统带有 Meta 影子(如重写类似 TAO 系统)。

      5. 员工个人经历与反思

      • Calvin 之前是创业者,适应大公司环境困难,离职后希望新开始,但不排除回归。他强调 OpenAI 的“卷”度源于激情和竞争,但也警告扩张可能稀释文化。
      • 整体而言,这种高强度、无规划的“卷”文化促成了伟大产品(如 Codex 和 ChatGPT),但也导致核心成员离职和被 Meta 挖角。
      • 该话题由admin 于 10小时、 48分钟前 修正。
      • 该话题由admin 于 10小时、 47分钟前 修正。
正在查看 0 条回复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