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和饮料糖浆安全:当 「混装」 成为行业潜规则

近年来,随着物流运输行业的利润收窄,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节省成本,漠视消费者生命健康,在食用油运输过程中,频频出现令人触目惊心的乱象。近日,《新京报》 就对罐车运输乱象进行了深度调查,揭露了食用油行业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食用油和化工液体混装运输

罐车混装:卸完煤制油,转头就拉食用油

《新京报》 的记者通过长时间的追踪调查发现,国内许多普货罐车运输的液体并不固定,既承接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也运送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更令人震惊的是,很多罐车在换货运输过程中并不清洗罐体,导致食用油被残留的化工液体污染。

以煤制油为例,这是一种由煤炭加工而来的化工液体,如液蜡、白油等。这些煤制油产品虽然不属于危化品,但其中含有的不饱和烃、芳香族烃、硫化物等成分,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从宁夏运送煤制油到河北的罐车,在卸货后并未清洗储存罐,就直接装上食用大豆油继续运输。这些未经清洗的罐车,残留的煤制油少则几公斤,多则十几公斤,最终与食用油混合在一起,流入市场。

把关不严:食用油厂家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更令人担忧的是,面对如此触目惊心的乱象,一些食用油生产企业和监管部门却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一些食用油厂家虽然对运输车辆有一定的要求,例如要求罐体有 「食用油专用」 字样,工人在装油前会验罐等,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要求形同虚设。

以汇福粮油集团和中储粮油脂 (天津) 有限公司为例,这两家公司都声称会对运输车辆进行验罐,但实际上,司机只要擦干净罐体泄油口就能过关,甚至有的公司只需要司机提供几张照片就能蒙混过关。

此外,一些食用油厂家为了节省成本,甚至默许罐车不清洗就直接装载食用油。 这种 「默契」 的存在,使得食用油在运输过程中,几乎处于一种脱管失控的状态。

监管缺位: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亟待完善

食用油运输乱象的背后,是行业标准和监管机制的缺失。

目前,我国在食用油运输方面,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只有一部推荐性的 《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 。由于是推荐性的国家标准,对厂家约束力有限。

专家指出, 相关企业应参照 《运输规范》 执行,使用专用运输车辆,否则食用油在运输过程中就存在被污染的风险。

呼吁:加强监管,保障 「舌尖上的安全」

食用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其质量安全关系千家万户。

面对食用油运输过程中的乱象,我们呼吁:

  • 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强制性国家标准, 明确食用油运输的专用车辆要求、罐车清洗标准以及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等。
  • 监管部门要加大对食用油流通环节的监督抽查力度, 增加检验频次和密度,将食用油厂家验罐、运输车辆选择、油品收货方检验等环节都纳入监管范围。
  • 食用油生产企业要加强自律,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把关罐体清洗环节,确保食用油运输安全。

「舌尖上的安全」 不容忽视,让我们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完善机制,从源头上杜绝食用油运输乱象,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参考文献

  • 新京报. (2024). 煤制油罐车未清洗直接拉食用油?令人震惊的乱象与成谜的去向. 腾讯新闻.
  • 新京报. (2024). 装完化工油再装食用油,别让罐车运输 「脱轨运行」. 新京报快评.
  • 新京报. (2024). 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卸完煤制油又装食用油. 新京报电子报.
  • 麦杰逊先生. (2024). 新京报这次把 5 位大佬得罪了. 新浪财经头条.

https://new.qq.com/rain/a/20240707A074X400

https://finance.sina.com.cn/cj/2024-07-08/doc-incckxrq1590249.shtml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24-07/02/content_845675.htm

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19909398168176.html


食用油罐车运输乱象调查: 隐藏的危机与监管缺失

近日, 《新京报》 发布了一篇震惊全国的调查报道, 揭露了我国食用油运输行业中存在的严重乱象。这篇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也暴露出了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诸多漏洞。让我们深入分析这一事件, 探讨其中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触目惊心的行业乱象

根据 《新京报》 的调查, 一些罐车司机为了节省几百元的清洗费用, 在运输完煤制油等化工产品后, 不经清洗就直接装载食用油。这种行为不仅存在于个别司机中, 甚至已经成为行业内的"潜规则"。更令人震惊的是, 一些大型食用油生产企业和运输公司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默许了这种危险行为的存在。

主要涉事方

  1. 中储粮和汇福粮油等大型食用油生产企业
  2.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及相关企业
  3. 部分食用油生产企业
  4. 罐车运输行业
  5. 相关监管部门

潜在危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指出, 这种混装行为的风险难以预料。煤制油中含有的不饱和烃、芳香族烃、硫化物等成分会影响人体健康。如果毒性较大的化工液体残留在罐体内, 直接接触或吸入都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包括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损伤。

调查报道的不足与疑问

尽管 《新京报》 的报道揭露了行业内的严重问题, 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 报道未能追踪食用油的最终去向, 使得整个供应链的责任认定变得模糊。
  2. 对于"车队"这一关键角色的描述不够详细, 未能深入调查其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
  3. 未能提供更多关于监管部门在此事中角色的信息。

这些不足之处可能会影响读者对整个事件的全面理解, 也为后续的监管和整改工作留下了一些盲点。

各方反应与应对

中储粮集团的回应

7 月 6 日, 中储粮集团发表声明, 表示将开展粮油运输工具污染风险大排查。这一举措显示出企业对问题的重视, 但仍需进一步观察其实际执行情况。

社会反响

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许多消费者对日常食用油的安全产生了担忧, 甚至有人开始重新考虑使用传统的土法榨油方式。这反映出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

监管部门的责任

虽然报道中未直接点名监管部门, 但从问题的普遍性来看, 相关部门在执法力度、监管标准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这需要监管部门进行深刻反思并采取积极行动。

深层次问题分析

  1. 利益驱动: 为节省成本, 一些企业和个人选择漠视安全规定。
  2. 监管缺位: 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这种普遍存在的违规行为。
  3. 行业自律缺失: 整个行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
  4. 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 最终受害者是毫不知情的普通消费者。

解决方案建议

  1. 强化监管: 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违规成本。
  2. 完善追溯系统: 建立从原料到终端的全程可追溯系统。
  3. 提高行业标准: 制定更严格的食用油运输标准, 并确保其有效执行。
  4.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整个行业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5. 鼓励举报: 建立有效的举报机制, 鼓励内部人员和公众举报违规行为。
  6. 技术创新: 研发能够快速检测罐体污染的技术, 提高监管效率。

结语

《新京报》 的这篇调查报道无疑起到了重要的警示作用。尽管报道本身存在一些不足, 但它揭露的问题确实触目惊心, 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 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 才能建立起真正安全可靠的食品供应体系。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深入、全面的调查报道, 以及各方的积极行动, 共同维护我们的"舌尖上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新京报 (2024). 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卸完煤制油又装食用油. 新京报电子报.
  2. 新京报 (2024). 装完化工油再装食用油, 别让罐车运输"脱轨运行". 新京报快评.
  3. 麦杰逊先生 (2024). 新京报这次把 5 位大佬得罪了. 新浪财经.
  4. 反做空研究中心 (2024). 煤制油罐车未清洗直接拉食用油?令人震惊的乱象与成谜的去向. 腾讯新闻.

《食用油和饮料糖浆安全:当 「混装」 成为行业潜规则》 有 1 条评论

  1. @3 号厅检票员工

    三鹿毒奶粉的时候,从报道里听过一个词叫互害型社会,今天看油罐车新闻突然想起来,重新搜来给大家品品,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到底有没有变过:

    「互害型社会」,也叫 「同归于尽型社会」,是指食品安全领域,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终端,食品安全风险几乎无处不在;一些无良者在生产有害食品,却又被其他的不安全食品生产者所害,不信任与恐惧感弥漫全社会。

    比如卖 「化学牛肉」 的,很可能所吃的就是毒大米;毒大米的生产商发了大财,举杯庆祝,喝下的却是工业酒精兑制的假酒;假酒公司的员工,为孩子买到的奶粉被添加了三聚氰胺;在奶粉企业食堂里,正在供给 「化学牛肉」 烹制的午餐……

    在现实社会中的互害关系要复杂得多。在这样的社会关系状态之中,人们可能同时扮演着多个受害者的角色,越来越多人觉得投机更容易赚钱,风险也更小,于是道德滑坡出现,如果没有及时的制度约束和惩戒,会有更多人在特定情境下和其他领域成为对其他人的施害者,彻底陷入互害型社会。

    当年新华社 《瞭望》 新闻周刊记者李松所著的 《中国社会病》 一书,将互害型社会的成因,界定为民生欠账太多、相应的改革停滞不前。」

    回复

回复 C3P00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