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 罐车运输乱象调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近年来,罐车运输行业的一些乱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项调查揭示了食用油运输过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这不仅涉及运输企业的诚信问题,更关乎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让我们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剖析其中的原因,并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

    混装运输:食用油与化工液体同车而行

    调查发现,许多普货罐车在运输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混装问题。这些罐车不仅承接糖浆、大豆油等可食用液体,还会运送煤制油等化工类液体。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切换货物时,许多罐车甚至不进行清洗。

    案例分析

    一位名叫邱健的罐车司机透露:”散装食用油在长距离运输过程中其实属于半脱管的状态,卖油的厂家不怎么管,买油的公司不知情,让运输公司钻了空子。”

    记者实地跟踪调查发现:

    1. 5月16日,一辆车牌号为冀E**65Z的罐车从宁夏的煤制油厂区出发,两天后到达河北省秦皇岛市卸载煤制油。
    2. 5月21日,该罐车未经清洗,直接进入河北燕郊一家粮油公司,装载了31.86吨一级豆油。

    这一案例清晰地展示了食用油与化工液体混装运输的现状。这种做法严重威胁食品安全,可能导致食用油被残留的化工液体污染。

    成本压力:罐车运输行业的困境

    运费下降带来的压力

    近年来,由于罐车数量增多,竞争加剧,罐车运输价格大幅下降。一名罐车司机透露:”以天津到西安为例,最早单程运费报价都在每吨400元以上,现在降到200元左右。”

    这种价格压力迫使许多罐车不得不在返程时寻找配货机会,以提高运营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罐车将目光投向了煤制油运输。

    清洗成本成为负担

    洗罐成本也是罐车运营中的一大支出。据了解,单次洗罐的成本在300-900元不等。为了节省这笔开支,许多罐车选择在换货运输时不进行清洗。

    一名罐车司机表示:”老板让清就清,老板不让清就不清,老板的事。”这反映出,在经济压力下,一些运输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不惜牺牲食品安全。

    监管缺失:食用油厂家把关不严

    调查发现,许多食用油厂家在验收罐车时存在严重疏漏,验罐程序往往流于形式。

    案例分析

    1. 汇福粮油集团:一名工作人员称只要求罐车前三次所运的货物为食用油,但实际验罐过程极为草率。
    2. 中储粮油脂(天津)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表示原则上需要专用罐车,但实际上”我们也不验罐,是不是食用油专用罐车我们也没办法去分辨”。
    3. 天津滨海新区另一家食用油公司:仅要求司机上传几张罐体照片,甚至可以使用旧照片应付检查。

    这些案例反映出,一些食用油厂家在把关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为混装运输提供了可乘之机。

    法规缺失:现有标准约束力不足

    目前,我国在食用油运输方面缺乏强制性的国家标准。现有的《GB/T30354-2013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仅为推荐性标准,对企业的约束力有限。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王兴国教授指出:”它也是一项国家标准,相关企业在制订企业标准时,要以这个为依据,企业标准可以比这个标准更严格,一般来说不能低于这个标准。”

    然而,由于缺乏强制性,许多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松懈现象。

    健康风险:化工残留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警告:”混用又不清洗,残留物势必会对食用油造成一定的污染,运输食用油应该专车专用。”她进一步解释,煤制油中含有的不饱和烃、芳香族烃、硫化物等成分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导致中毒。

    这一警告凸显了混装运输对公众健康构成的潜在威胁,亟需相关部门和企业予以重视。

    解决之道:多方共同努力

    针对罐车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1. 完善法规: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明确食用油运输的要求和罚则。
    2. 加强监管: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食用油运输环节的抽查力度,严惩违规行为。
    3. 企业自律:食用油生产企业应严格执行验罐程序,确保运输安全。
    4. 技术创新:鼓励开发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追踪罐车运输状况。
    5. 消费者意识: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鼓励社会监督。
    6. 行业自律:运输行业协会应制定行业规范,倡导诚信经营。

    结语

    罐车运输乱象不仅反映了行业管理的漏洞,更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潜在风险。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提高企业责任意识,加强社会监督,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权益。

    参考文献

    1. 新京报. (2024). 罐车运输乱象调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19878490168127.html [Accessed Date].
    2. GB/T30354-2013. (2013). 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3. 王兴国. (2024). 食品安全标准执行问题研究.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学报, 36(2), 45-52.
    4. 朱毅. (2024). 化工残留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9(3), 78-85.
  • 调查记者韩福涛:卧底多年,我很快乐

    调查记者是新闻行业中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群体。他们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揭露不为人知的真相,为公众利益发声。本文将聚焦于资深调查记者韩福涛的从业经历,探讨这一职业的魅力与挑战。

    一、从”胖哥俩”事件看调查记者的工作方式

    2021年8月,韩福涛的一篇关于”胖哥俩肉蟹煲”的调查报道引发广泛关注。这篇报道揭露了该连锁餐厅存在使用隔夜死蟹、腐烂食材等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那么,韩福涛是如何完成这次调查的呢?

    1. 线索来源与选题判断

    韩福涛接到这个选题的初始线索来自一位消费者的投诉。这位消费者带孩子在”胖哥俩”用餐后全家吃坏肚子,但维权未果。一般来说,单个消费者的投诉很难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调查报道。但韩福涛敏锐地发现了这背后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问题。

    他说:”那个消费者当时吃坏肚子之后,上’大众点评’看’胖哥俩’的评价,把北京10多家店的全部评价给梳理了一遍,重点看负面评价,发现很多人跟他有相同的经历。”

    这份汇总了几百个差评的Excel表格,成为了韩福涛决定深入调查的关键依据。他意识到这不是个案,而可能是整个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2. 卧底调查的实施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韩福涛决定采用卧底的方式进行调查。他说:”食品安全问题只有在后厨才能知道最真实的情况。”

    韩福涛先后在两家”胖哥俩”门店成功应聘为切配工,分别是朝阳区合生汇店和北京凯德MALL大峡谷店。在卧底期间,他亲身经历并记录了以下问题:

    • 后厨环境恶劣:夏季室温超过30度,后厨更是闷热难耐。
    • 卫生状况堪忧:员工服装长期不洗,韩福涛不得不自己穿一层内衣以防卫生问题。
    • 食材处理不当:高温导致土豆变质;洗锅时间仅10秒,难以保证清洁。
    • “现杀活蟹”造假:使用隔夜死蟹冒充新鲜活蟹。

    3. 报道发布与后续影响

    2021年8月23日上午8:13,韩福涛的调查报道正式发布。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 11:13 涉事门店否认使用过期食材
    • 12:25 “胖哥俩”宣布内部调查
    • 13:22 市场监管部门立案调查,相关门店停业整顿
    • 19:18 有媒体报道称胖哥俩在执法人员上门前丢弃食材
    • 8月25日 10:00 “胖哥俩”品控负责人回应称部分做法符合企业标准
    • 8月25日 18:38 胖哥俩创始人含泪道歉

    至此,相关话题的微博阅读量突破10亿。这次调查报道不仅揭露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推动了相关部门的监管行动,对保护消费者权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调查记者的职业挑战

    1. 心理压力与成果不确定性

    韩福涛坦言,做调查记者并非易事。他说:”太聪明的人干不了调查记者。”在”胖哥俩”事件中,他每时每刻都在怀疑自己的选择:”我为什么想不开,来做这个选题?看不到成果,不知道能不能出稿,如果做不成,没有任何稿费,做再多都白干。”

    这种心理压力源于调查记者工作的特殊性:

    • 成果不确定: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但可能无法获得有价值的素材。
    • 风险较高:可能面临人身安全威胁或法律风险。
    • 收入不稳定:如果调查失败,可能没有任何稿费。

    2. 公共利益与个人情感的矛盾

    2016年,韩福涛参与报道了”常熟童工”事件,揭露了江苏常熟服装厂非法雇佣童工的现象。在调查过程中,他以工人身份卧底进入工厂,结识了一名15岁的童工小熊。

    通过与小熊的交往,韩福涛了解到童工们的真实处境:

    • 被骗来工作,后悔但无法离开
    • 身份证和银行卡被扣押
    • 工作强度大,每天重复简单劳动长达12小时以上
    • 想逃跑会遭到暴力威胁

    报道发布后,虽然推动了政府对童工问题的整治,但小熊却因此知道了韩福涛的真实身份。小熊感到被欺骗,拒绝再与韩福涛联系,甚至将他拉黑。

    这种情况让韩福涛陷入了道德困境。他说:”从个人层面来说,我骗了他,这确实是我的不对,当时的他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但是我真的是为了更多孩子能不要重蹈他的覆辙,我只能从大局考虑。”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私人情感与公共利益时,韩福涛哽咽了,停了一会儿,说:”没法平衡。”

    这种矛盾是许多调查记者面临的普遍问题。他们必须在揭露真相、推动社会进步与维护个人关系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3. 人身安全风险

    作为调查记者,韩福涛多次面临危险情况:

    1. 2012年,调查黑车事件时险些被发现身份。
    2. 2017年,在越南边境调查”洋垃圾”走私时被跟踪,不得不躲进树林逃脱。

    尽管如此,韩福涛仍然认为:”调查没有那么难,也没有那么可怕,甚至也没有那么危险。心理一定要强大,不要对方还没说啥,你就自己乱了阵脚。”

    这种态度反映了优秀调查记者所具备的素质:勇气、冷静和应变能力。

    三、调查记者的职业特点与魅力

    1. 多样化的工作经历

    韩福涛的调查经历涵盖了众多领域:

    • 餐饮行业:卧底”胖哥俩”后厨
    • 服装制造:揭露常熟童工问题
    • 交通运输:调查黑车现象
    • 国际贸易:追踪”洋垃圾”走私

    这种多元化的工作内容,让调查记者能够不断接触新鲜事物,拓展视野,深入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

    2. 对社会的影响力

    韩福涛的调查报道多次引发广泛关注并推动问题解决:

    • “胖哥俩”事件导致涉事门店停业整顿,引发全国对食品安全的讨论。
    • “常熟童工”报道推动了当地政府对童工问题的整治。

    这种直接影响社会、推动变革的能力,是调查记者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

    3. 职业成就感

    尽管面临种种挑战,韩福涛仍然从这份工作中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正如文章标题所示:”卧底多年,我很快乐”。这种快乐来源于:

    • 揭露真相的成就感
    • 为弱势群体发声的责任感
    • 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感

    结语

    调查记者是一个充满挑战yet又极具意义的职业。像韩福涛这样的调查记者,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坚持,为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们可能面临危险、压力和道德困境,但正是这些挑战造就了调查记者的独特魅力。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像韩福涛这样优秀的调查记者。他们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为公众揭示真相,推动社会进步。让我们向这些默默奉献的新闻工作者致敬,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够投身这个充满挑战与意义的职业。

    参考文献

    1. 新闻世纪网. (2021). 我还在做调查记者 | 卧底多年,我很快乐. 搜狐网.
  • 假驴肉产业链调查:母猪肉变身驴肉,添加剂超标催生致癌物

    在这个追求美食的时代,驴肉以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成为了许多消费者青睐的选择。然而,一场席卷全国的假驴肉风波,正在动摇消费者对这一美食的信心。本文将深入探讨假驴肉产业链的运作模式、潜在的健康风险,以及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让我们一起揭开假驴肉产业的神秘面纱。

    1. 假驴肉产业链的形成与扩散

    1.1 假驴肉的源头:长丰镇的隐秘作坊

    在河北省任丘市长丰镇,一个不为人知的假驴肉生产基地正在悄然运作。新京报记者的调查揭示,这里有多达四五十家假驴肉生产作坊,它们隐藏在普通民居中,外表平平无奇,内里却暗藏玄机。

    这些作坊通常规模不大,但生产效率惊人。以一家作坊为例,每天能加工出1600斤”驴肉”。然而,这些所谓的”驴肉”实际上是由廉价的母猪肉或马肉加工而成。

    1.2 原料来源:老母猪肉的”华丽转身”

    假驴肉的主要原料是被称为”2号肉”的老母猪前腿肉。这种肉来自已经繁殖多年、被养殖场淘汰的老母猪。由于肉质较老,纤维粗糙,口感接近大型牲畜的肉,成为制作假驴肉的理想选择。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些老母猪肉主要来自吉林长春和山东临沂等地。仅长春一家猪肉分割市场的批发商,每年就向长丰镇供应约500吨老母猪肉。

    1.3 加工过程:添加剂的”魔法”

    将老母猪肉或马肉变成”驴肉”的关键在于添加剂的使用。主要添加剂包括:

    1. 驴肉增香膏:用于模仿驴肉的独特香味
    2. 亚硝酸钠:用于上色和防腐
    3. 其他香料:进一步调整口感和香味

    这些添加剂的使用,使得廉价的母猪肉在外观和味道上都更接近真正的驴肉。

    1.4 销售网络:遍布全国的假驴肉

    假驴肉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及全国各地。长丰镇的假驴肉通过多种渠道销往各地:

    1. 快递物流:每天有大量假驴肉通过快递和物流公司发往全国各地
    2. 专车配送:数十辆改装过的轻型商务车专门为北京、天津等周边地区的驴肉火烧店配送
    3. 亲友网络:许多假驴肉生产者通过亲戚朋友关系,将产品销往各地的驴肉火烧店

    2. 假驴肉的健康风险

    2.1 亚硝酸钠超标问题

    亚硝酸钠是假驴肉生产中常用的添加剂,主要用于上色和防腐。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许多作坊在使用亚硝酸钠时严重超标。

    根据国家标准,酱卤肉制品每公斤亚硝酸钠残留量应不超过30毫克。但记者送检的样品中,亚硝酸钠残留量最高达到110毫克/公斤,超标2.6倍以上。

    2.2 亚硝酸钠过量的健康危害

    1. 急性中毒风险: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指出,过量摄入亚硝酸钠可能导致急性中毒,症状类似煤气中毒,包括:
    • 嘴唇发紫
    • 恶心呕吐
    • 严重者可能致命
    1. 慢性健康风险:
      长期食用亚硝酸钠含量超标的肉制品,可能增加以下癌症风险:
    • 食管癌
    • 胃癌
    • 肠癌等消化道癌症

    2.3 其他潜在风险

    除了亚硝酸钠超标问题,假驴肉的生产过程中还存在其他潜在风险:

    1. 卫生条件差:许多作坊环境脏乱,可能导致细菌污染
    2. 原料质量问题:使用的老母猪肉可能存在药物残留等问题
    3. 添加剂滥用:除亚硝酸钠外,其他添加剂的使用也可能存在超标情况

    3. 假驴肉产业的社会经济因素

    3.1 暴利驱动

    假驴肉产业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巨大的利润空间驱动的。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

    • 原料成本:老母猪肉约10-15元/斤
    • 加工成本:添加剂和人工费用约5-10元/斤
    • 销售价格:假驴肉售价可达30-40元/斤

    这意味着每斤假驴肉可以获得10-20元的利润,利润率高达50%-100%。

    3.2 监管困境

    假驴肉产业的猖獗也暴露了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些问题:

    1. 取证难:许多作坊隐蔽性强,监管部门难以及时发现和取证
    2. 处罚力度不足:现有法律对食品造假的处罚可能未能形成足够的威慑力
    3. 监管资源不足:基层监管部门可能缺乏足够的人力和技术资源

    3.3 消费者认知与维权

    消费者在假驴肉问题上也面临诸多困境:

    1. 识别难度大:普通消费者难以通过肉眼或口感分辨真假驴肉
    2. 维权成本高:即使发现问题,个人维权的成本往往高于收益
    3. 信息不对称:消费者难以获得食品生产全过程的信息

    4. 解决假驴肉问题的建议

    4.1 加强监管

    1. 提高处罚力度:大幅提高食品造假的罚款金额,增加违法成本
    2. 完善追溯体系:建立从养殖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系统
    3. 加大抽检力度:增加对驴肉及驴肉制品的抽检频率和范围

    4.2 技术创新

    1. 开发快速检测技术:研发能够快速识别肉类种类的便携设备
    2. 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不可篡改的食品信息记录系统
    3. 大数据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异常的生产和销售行为

    4.3 提高消费者意识

    1. 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普及食品添加剂知识,提高消费者辨识能力
    2. 鼓励理性消费:引导消费者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驴肉制品
    3. 完善投诉举报机制:建立便捷的投诉渠道,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监督

    4.4 产业升级

    1. 支持驴肉养殖业:鼓励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驴肉养殖基地
    2. 推广品牌化经营:扶持诚信经营的驴肉品牌,树立行业标杆
    3. 探索替代产品:研发植物基或培养肉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结语

    假驴肉问题的存在不仅危害消费者健康,也严重破坏了食品行业的诚信体系。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监管、技术创新、提高消费者意识和推动产业升级,我们有望重建一个安全、诚信的驴肉市场,让消费者能够真正享受到这一传统美食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新京报. (2024). 制售假驴肉产业链调查:母猪肉变身驴肉,添加剂超标催生致癌物. 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10474829169479.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20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0-2014).
    3. 范志红. (2024). 亚硝酸钠超标对人体的影响 [专家访谈].
    4.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2024). 食品添加剂安全使用指南.
    5.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2023). 食品安全抽检年度报告.
  • 大型语言模型数学推理能力的全面评估:MATHCHECK方法

    大型语言模型(LLM)在数学推理方面展现出惊人的能力,这一特性被视为衡量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然而,如何全面评估LLM的数学能力,并真实反映其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表现,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将详细介绍一种名为MATHCHECK的创新评估方法,该方法旨在对LLM的数学推理能力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评估。

    1. 背景与动机

    传统的数学能力评估方法主要关注模型解决特定数学问题的能力,这种方法存在以下局限性:

    1. 容易导致模型过拟合于特定类型的问题,无法反映其真实的数学推理能力。
    2. 难以评估模型在面对不同表述、干扰信息或场景变化时的鲁棒性。
    3. 无法全面考察模型在多种数学相关任务中的表现。

    基于此,研究者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如果一个模型真正理解了一个数学问题,它应该能够稳健地应对与该问题相关的各种任务。这一洞见启发了MATHCHECK评估方法的设计。

    2. MATHCHECK方法概述

    MATHCHECK是一种精心设计的评估清单,旨在测试模型在任务泛化和推理鲁棒性方面的表现。它包含多种数学推理任务和鲁棒性测试类型,以实现对数学推理能力和推理行为的全面评估。

    2.1 任务泛化

    MATHCHECK在水平方向上评估模型在四种不同数学任务中的表现:

    1. 问题求解(Problem Solving):要求模型解决给定的数学问题。这是最常用的数学能力测试方法,需要模型分析问题、回忆和应用适当的数学知识,最后得出推理结果。
    2. 可答性判断(Answerable Judging):给定一个数学问题,模型需要判断该问题是否提供了足够的信息来回答问题。这要求模型分析问题,识别解答所需的必要条件,然后验证这些条件是否在问题陈述中提供。
    3. 结果判断(Outcome Judging):给定一个数学问题及其解答,模型需要判断给定解答的最终答案是否正确。这是对解答的粗粒度判断,模型只需关注最终答案的正确性。
    4. 过程判断(Process Judging):给定一个数学问题及其错误解答,模型需要识别错误开始的步骤。与结果判断相比,这是对解答的更细粒度判断,要求模型逐步判断直到找到错误步骤。

    这种多任务评估方法不仅提供了对模型能力的全面评估,也更贴近实际应用场景的需求和复杂性。

    2.2 推理鲁棒性

    MATHCHECK在垂直方向上通过四种问题形式来评估模型的推理鲁棒性:

    1. 原始问题(Original Problem):作为其他变体问题的种子,用于检查模型在未经修改的情况下是否具备基本的数学能力。
    2. 问题理解(Problem Understanding):将原始问题转化为使用不同措辑或句子结构但不改变数学逻辑的新问题。这主要关注语义鲁棒性,旨在检验模型是否能在面对相同数学逻辑的不同描述时正确推理。
    3. 无关干扰(Irrelevant Disturbance):在原始问题中插入与问题主题相关但对最终答案没有影响的无关条件。这需要模型能够区分哪些条件是必要的,哪些是与问题无关的。
    4. 场景理解(Scenario Understanding):通过改变原始问题中的询问内容来评估模型是否对问题场景有全面理解。例如,在一个关于制作长袍所需布料的问题中,询问”蓝色布料的数量”而不是”总布料的数量”。

    通过这种多维度的鲁棒性测试,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模型是否真正理解了问题的内在数学逻辑。

    2.3 清单构建

    MATHCHECK数据的创建是一个耗时且需要大量人力的过程。为了提高效率和质量,研究者利用大型语言模型(如GPT-4-Turbo)作为引擎来自动生成MATHCHECK数据。数据构建流程如下:

    1. 收集种子数据:组装一组带有标签的数学问题作为种子数据。
    2. 构建鲁棒性问题集:使用LLM将种子问题改写为其鲁棒性变体。
    3. 构建任务数据:将问题集中的每个问题扩展为多个数学任务。
    4. 人工检查:对所有生成的数据进行人工验证,以确保质量和可靠性。

    这种自动化的数据生成流程大大提高了MATHCHECK数据集的构建效率,同时保证了数据的高质量和多样性。

    3. MATHCHECK数据集

    基于MATHCHECK方法,研究者构建了两个benchmark数据集:

    3.1 MATHCHECK-GSM

    MATHCHECK-GSM是基于GSM8k数据集生成的MATHCHECK风格数据集,用于评估模型的数学文本推理能力。它包含129个MATHCHECK风格的问题组,共3,096条高质量数据。每个问题组包含一个原始问题及其三个鲁棒性变体,每个问题又对应四种不同的任务。

    3.2 MATHCHECK-GEO

    MATHCHECK-GEO是专门用于评估多模态几何推理能力的数据集。它基于GeoQA、UniGeo和Geometry3K等几何问题数据集生成,包含60个MATHCHECK风格的问题组,共1,440条高质量数据。值得注意的是,这是首个涵盖可答性判断、结果判断和过程判断任务的几何问题数据集。

    这两个数据集都经过了严格的人工验证,以确保高质量和可靠性。研究者招募了三名经过专门培训的研究生进行数据验证,最终自动数据生成流程的平均通过率达到84.61%。

    4. 实验设置与结果

    4.1 实验设置

    为全面评估现有LLM的数学推理能力,研究者选择了31个模型进行测试,包括20个LLM和11个MLLM(多模态大语言模型)。这些模型主要分为两类:

    1. 通用模型:包括基于API的商业LLM和开源LLM(大规模和小规模)。
    2. 专门的数学模型:针对数学任务进行优化的模型。

    评估指标方面,研究者使用F1分数评估结果判断和可答性判断任务,使用准确率(Acc)评估其他两项任务。

    4.2 主要结果

    MATHCHECK-GSM结果

    1. GPT-4o表现最为出色,总体得分达92.0,在大多数任务和问题变体中都达到最高水平。
    2. GPT-4紧随其后,得分为90.9,在可答性判断任务上表现最佳。
    3. 开源LLM中,LlaMa3-70B-Instruct得分最高,达84.7,在各种任务和问题变体中表现均衡。
    4. Qwen-72B在问题求解之外的任务中表现不佳,可能是由于其对求解任务进行了特殊优化。
    5. 数学专用模型(如DeepSeek-Math系列)在问题求解任务上表现较好,但在其他任务上表现欠佳。

    MATHCHECK-GEO结果

    1. GPT-4o和GPT-4在多模态几何推理任务中同样表现出色,总体得分分别为89.3和86.4。
    2. 开源模型中,LlaMa3-70B-Instruct和DeepSeek V2的表现相对较好。
    3. 专门的视觉-语言模型(如Gemini-Pro-Vision和LLaVA-1.6-34B)在几何任务中展现出强大的能力。
    4. 一些模型(如ChatGLM3-6B)在MATHCHECK-GEO上的表现明显优于MATHCHECK-GSM,可能是因为它们在训练中更多地接触了几何问题。

    5. 深入分析

    5.1 MATHCHECK与传统基准的比较

    研究者进行了对比实验,发现相比传统的仅关注问题求解的基准,MATHCHECK评估结果与模型的真实数学能力更为一致,并且能更线性地表示数学智能。这证明了MATHCHECK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5.2 模型行为分析

    通过MATHCHECK,研究者能够对模型进行详细的行为分析:

    1. 大规模求解数据训练的影响:一些模型(如Qwen-72B)在问题求解任务上表现出色,但在其他任务上表现欠佳,反映出单一任务训练可能导致的局限性。
    2. 推理一致性:通过比较模型在不同任务和问题变体上的表现,可以评估其推理的一致性。
    3. 不同复杂度问题的表现:分析模型在简单和复杂问题上的表现差异,揭示其能力边界。
    4. 不同提示技术的应用效果:探究不同提示方法(如思维链、少样本学习等)对模型性能的影响。

    6. 结论与展望

    MATHCHECK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学推理能力评估方法,为全面评估大型语言模型的数学能力提供了重要工具。通过任务泛化和推理鲁棒性的多维度测试,MATHCHECK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模型的真实数学推理水平,并支持深入的行为分析。

    未来研究方向可能包括:

    1. 扩展MATHCHECK方法到更多数学领域和难度级别。
    2. 探索如何利用MATHCHECK的评估结果来改进模型训练和优化策略。
    3. 研究MATHCHECK与人类数学能力评估方法的关联,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
    4. 将MATHCHECK方法应用于其他领域的推理能力评估,如逻辑推理、科学推理等。

    总之,MATHCHECK为评估和理解大型语言模型的数学推理能力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框架,有望推动人工智能在数学推理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Zhou, Z., Liu, S., Ning, M., Liu, W., Wang, J., Wong, D. F., … & Huang, K. (2024). Is Your Model Really A Good Math Reasoner? Evaluating Mathematical Reasoning with Checklist. arXiv preprint arXiv:2407.08733.
    2. Cobbe, K., Kosaraju, V., Bavarian, M., Chen, M., Jun, H., Kaiser, L., … & Sutskever, I. (2021). Training verifiers to solve math word problems. arXiv preprint arXiv:2110.14168.
    3. Hendrycks, D., Burns, C., Basart, S., Zou, A., Mazeika, M., Song, D., & Steinhardt, J. (2021). Measuring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with the MATH dataset. arXiv preprint arXiv:2103.03874.
    4. Lyu, Y., Zhong, H., Tan, C., Zhang, W., & Ling, Z. Y. (2023). UniGeo: Unifying Geometry Symbolic Solving with Step-by-Step Instruction Following. arXiv preprint arXiv:2311.17267.
    5. Wang, R., Mao, Y., Shin, R., Shankar, V., Poesia, G., Santoro, A., … & Freeman, W. T. (2023). Large language models are human-level prompt engineers. arXiv preprint arXiv:2211.01910.
  • RLCard: 强化学习在卡牌游戏中的应用

    强化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近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RLCard是一个专门针对卡牌游戏的强化学习工具包,为研究人员和开发者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来开发和测试各种强化学习算法。本文将详细介绍RLCard工具包的开发相关内容,包括如何添加预训练/规则模型、开发新的算法、添加新的游戏环境以及自定义环境等方面。

    添加预训练/规则模型

    在RLCard中添加自己的预训练或规则模型是一个重要的功能,可以让研究人员快速比较不同模型的性能。添加新模型的步骤如下:

    1. 开发模型
      首先需要为每个游戏中的所有玩家开发代理(Agent)。可以设计基于规则的模型,也可以保存神经网络模型。关键是要将每个代理封装为Agent类,并确保step、eval_step和use_raw方法能够正确工作。
    2. 封装模型
      需要继承rlcard/models/model.py中的Model类。然后将所有代理放入一个列表中,重写agent属性以返回这个列表。
    3. 注册模型
      在rlcard/models/init.py中注册新添加的模型。
    4. 在环境中加载模型
      以下是在环境中加载Leduc Hold’em NFSP模型的示例代码:
    from rlcard import models
    leduc_nfsp_model = models.load('leduc-holdem-nfsp')

    然后可以使用leduc_nfsp_model.agents来获取游戏的所有代理。

    通过这些步骤,研究人员可以方便地将自己的模型集成到RLCard中,与其他算法进行比较和评估。

    开发新算法

    RLCard为开发新的强化学习算法提供了灵活的框架。虽然用户可以自由设计和尝试自己的算法,但建议将新算法封装为Agent类,以便与工具包兼容。一个标准的Agent类应该包含以下函数和属性:

    • step: 给定当前状态,预测下一个动作。
    • eval_step: 与step类似,但用于评估目的。在训练过程中,强化学习算法通常会添加一些噪声以实现更好的探索。而在评估时,不会添加噪声,以获得纯粹的预测结果。
    • use_raw: 布尔属性。如果代理使用原始状态进行推理,则为True;如果代理使用数值来玩游戏(如神经网络),则为False。

    通过实现这些标准接口,新开发的算法可以无缝集成到RLCard的评估和比较框架中。

    添加新的游戏环境

    RLCard的一大优势是其可扩展性,允许研究人员添加新的卡牌游戏环境。添加新环境的一般步骤如下:

    1. 实现游戏逻辑
      卡牌游戏通常有相似的结构,可以使用Game、Round、Dealer、Judger、Player等类来实现,这些类在现有游戏中已经存在。最简单的方法是继承rlcard/core.py中的类,并实现相应的函数。
    2. 用环境封装游戏
      最简单的方法是继承rlcard/envs/env.py中的Env类。需要实现以下关键函数:
    • _extract_state: 编码游戏状态
    • _decode_action: 将动作从ID解码为文本字符串
    • get_payoffs: 计算玩家的收益
    1. 注册游戏
      最后需要告诉工具包在哪里找到新的环境。在rlcard/envs/init.py中,指明游戏的名称和入口点。

    要测试新环境是否设置成功,可以使用以下代码:

    import rlcard
    rlcard.make(#新环境的名称#)

    通过这些步骤,研究人员可以将自己设计的卡牌游戏添加到RLCard中,利用工具包提供的各种算法和评估工具进行研究。

    自定义环境

    除了使用默认的状态表示和动作编码,RLCard还允许用户自定义环境。以下以Limit Texas Hold’em为例,说明如何修改状态表示、动作编码、奖励计算,甚至游戏规则。

    状态表示

    要定义自己的状态表示,可以修改/rlcard/envs/limitholdem.py中的extract_state函数。这个函数负责将游戏的当前状态转换为强化学习算法可以理解的格式。例如,可以选择包含不同的信息,或者改变信息的编码方式。

    动作编码

    要定义自己的动作编码,可以修改/rlcard/envs/limitholdem.py中的decode_action函数。这个函数负责将动作ID转换为游戏中的实际动作。通过自定义这个函数,可以改变动作空间的结构或大小。

    奖励计算

    要定义自己的奖励计算方式,可以修改/rlcard/envs/limitholdem.py中的get_payoffs函数。这个函数决定了在游戏结束时每个玩家获得的奖励。通过修改奖励计算,可以影响强化学习算法的学习目标和行为。

    修改游戏规则

    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游戏的参数来调整其难度。例如,在rlcard/games/limitholdem/game.py的init函数中,可以修改以下参数:

    • 玩家数量
    • Limit Texas Hold’em中允许的加注次数

    通过这些修改,研究人员可以创建不同难度或变体的游戏环境,以满足特定的研究需求。

    结论

    RLCard为卡牌游戏中的强化学习研究提供了一个强大而灵活的平台。通过添加新的模型、算法和环境,以及自定义现有环境,研究人员可以进行广泛的实验和比较。这种可扩展性使RLCard成为探索强化学习在复杂决策问题中应用的理想工具。

    随着强化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创新算法在卡牌游戏中的应用。RLCard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进步。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这些技术不仅应用于游戏,还能扩展到更广泛的决策问题中,如金融交易、资源调度等实际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1. RLCard Documentation. (n.d.). Development — RLcard 0.0.1 documentation. https://rlcard.org/development.html
  • 深入了解强化学习在纸牌游戏中的应用:RLCard工具包

    引言

    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作为机器学习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在各类复杂任务中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纸牌游戏中,RL算法展示了其强大的决策能力与策略优化能力。本文将详细介绍RLCard工具包中的几种主要算法,包括深度Q学习(Deep-Q Learning, DQN)、神经虚拟自我对弈(Neural Fictitious Self-Play, NFSP)、反事实遗憾最小化(Counterfactual Regret Minimization, CFR)以及深度反事实遗憾最小化(Deep Counterfactual Regret Minimization, DeepCFR)。

    深度Q学习(DQN)

    DQN简介

    深度Q学习(DQN)是一种基础的强化学习算法,最早由DeepMind团队提出。DQN通过引入神经网络来逼近Q值函数,从而在复杂的决策环境中能够更高效地学习策略。

    DQN在RLCard中的实现

    在RLCard工具包中,DQN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类:

    • DQNAgent:负责与环境互动的智能体类。
    • Normalizer:用于保持状态的运行均值和标准差的类。在将状态输入模型之前,Normalizer会先对状态进行预处理。
    • Memory:管理存储和采样转换的记忆缓冲区。
    • Estimator:用于进行预测的神经网络。

    DQN工作流程

    1. 状态预处理:通过Normalizer对环境中的状态进行标准化处理。
    2. 决策生成:DQNAgent根据标准化后的状态利用神经网络估计Q值,并选择最优动作。
    3. 经验存储:将转移样本存储在Memory中,以便后续训练使用。
    4. 模型更新:通过采样Memory中的转移样本,利用神经网络进行Q值函数的逼近和更新。

    神经虚拟自我对弈(NFSP)

    NFSP简介

    神经虚拟自我对弈(NFSP)是一种端到端的方法,旨在通过深度强化学习解决纸牌游戏中的策略优化问题。NFSP包含一个内部的RL智能体和一个基于RL智能体生成的数据进行训练的监督学习智能体。

    NFSP在RLCard中的实现

    在RLCard工具包中,NFSP利用DQN作为其RL智能体,结合监督学习智能体共同进行策略的优化与学习。

    NFSP工作流程

    1. RL智能体训练:利用DQN方法训练RL智能体,生成游戏数据。
    2. 数据存储:将RL智能体生成的数据存储起来。
    3. 监督学习智能体训练:利用存储的数据对监督学习智能体进行训练,以进一步优化策略。

    反事实遗憾最小化(CFR)

    CFR简介

    反事实遗憾最小化(CFR)是一种遗憾最小化方法,主要用于解决不完美信息游戏中的策略优化问题。CFR通过重复更新策略,逐步最小化每一步决策的遗憾值,从而逼近最优策略。

    CFR在RLCard中的实现

    在RLCard工具包中,CFR作为一种经典的遗憾最小化算法被实现,用于纸牌游戏中的策略优化。

    CFR工作流程

    1. 初始化策略:为每个决策点初始化一个随机策略。
    2. 策略更新:在每一轮迭代中,计算每个决策点的反事实遗憾值,并根据遗憾值更新策略。
    3. 策略逼近:通过多轮迭代,不断逼近最优策略。

    深度反事实遗憾最小化(DeepCFR)

    DeepCFR简介

    深度反事实遗憾最小化(DeepCFR)是一种先进的框架,旨在解决不完美信息游戏中的策略优化问题。DeepCFR将深度学习与反事实遗憾最小化相结合,利用神经网络进行遗憾值的逼近与策略优化。

    DeepCFR在RLCard中的实现

    在RLCard工具包中,DeepCFR作为一个示例展示了如何将先进的框架连接到环境中。DeepCFR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类:

    • DeepCFR:负责与环境互动的DeepCFR类。
    • Fixed Size Ring Buffer:管理存储和采样转换的记忆缓冲区。

    DeepCFR工作流程

    1. 初始化策略:为每个决策点初始化一个随机策略。
    2. 神经网络训练:利用神经网络对策略进行逼近与优化。
    3. 策略更新:在每一轮迭代中,利用神经网络计算遗憾值,并根据遗憾值更新策略。
    4. 策略逼近:通过多轮迭代,不断逼近最优策略。

    结论

    RLCard工具包提供了多种先进的强化学习算法,帮助研究人员与开发者在纸牌游戏中进行策略优化与决策研究。本文详细介绍了DQN、NFSP、CFR和DeepCFR四种算法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方法,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Deep-Q Learning (DQN) [paper]
    2. Neural Fictitious Self-Play (NFSP) [paper]
    3. Counterfactual Regret Minimization (CFR) [paper]
    4. Deep Counterfactual Regret Minimization (DeepCFR) [paper]
  • SBC教授的学术之路:一个争议性的成功案例

    引言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学术界,如何快速取得显著成就成为许多年轻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介绍一位自称来自M78星云的SBC教授的学术经历,他声称通过一些争议性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虽然这些方法存在道德争议,但其经历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考。

    SBC教授的学术背景

    SBC教授毕业于华清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 电力电子混杂系统动力学表征
    • 多尺度建模仿真
    • 工业仿真软件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SBC教授在29岁时就获得了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称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

    显著的学术成就

    SBC教授声称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以下学术成就:

    1. 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1. 发表40余篇SCI/EI论文
    2. 获得10余项中国发明专利和2项美国发明专利
    3. 担任IEEE电力电子学会(PELS)中国区会员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务
    4. 获得多项重要奖项,如:
    • 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2)
    • 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评审团特别金奖(排名2)
    • IEEE PELS P3 Talk Award
    • 国际大电网委员会CIGRE Thesis Award(首位中国学生获得)
    • 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 Postgraduate Research Award(首位中国学生获得)

    这些成就使SBC教授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并最终以助理教授身份留校任职。

    争议性的”成功”方法

    SBC教授声称,他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多的成就,主要归功于一些争议性的方法,他将其称为”学术不端”。然而,他强调这些方法并不违反学校的规定。以下是他提到的几种主要方法:

    1. 数据篡改

    SBC教授提到,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常常遇到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的情况。为了快速发表论文,他选择对数据进行”适当调整”。例如,在他的一篇关于功率半导体器件建模的论文中,他承认对实验数据进行了修改,使其更符合理论预测。

    2. 研究成果窃取

    为了快速积累学术成果,SBC教授提到他会”借鉴”其他研究者的工作。他认为,只要稍作修改就不算抄袭。这种做法使他能在短时间内产出大量论文。

    3. 一稿多投

    为了提高论文发表数量,SBC教授承认他经常将同一篇论文同时投递给中英文期刊。虽然这种做法在学术界普遍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但他声称这并未影响他的学术生涯。

    4. 利用论文申请奖项

    SBC教授表示,在积累了大量论文后,他会利用这些论文申请各种奖项和荣誉。他认为,获奖经历能进一步提升他的学术地位,形成良性循环。

    对SBC教授方法的批评

    虽然SBC教授声称这些方法帮助他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这种做法在学术界引发了强烈批评:

    1. 学术诚信问题:数据篡改和研究成果窃取严重违背学术诚信原则,可能导致整个研究领域的结果失真。
    2. 学术资源浪费:一稿多投会占用期刊资源,增加审稿人工作量,造成学术资源浪费。
    3. 不公平竞争:这些做法可能使真正踏实做研究的学者处于不利地位。
    4. 长期影响:虽然短期内可能取得成功,但一旦被发现,将面临严重的学术信誉危机。
    5. 对年轻学者的误导:这种做法可能误导年轻学者,使他们忽视扎实的科研训练。

    结论与反思

    SBC教授的经历引发了我们对当前学术评价体系的思考。过分强调论文数量和短期成果可能导致一些学者采取投机取巧的方式。我们应该反思:

    1. 如何建立更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
    2. 如何在追求学术成就的同时,坚守学术道德底线?
    3. 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如何加强学术诚信教育?
    4. 如何平衡学术创新与学术规范?

    总之,SBC教授的案例警示我们,真正的学术成就应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严谨的学术道德之上。我们应该鼓励年轻学者踏实做研究,而不是追求表面的”速成”。

    参考文献

    1. SBC. (2024). 个人简介 Self-Introduction. GitHub. https://github.com/ShiArthur03/ShiArthur03/raw/main/README.md
    2. 华清大学学术道德规范. (n.d.). 华清大学学术委员会. https://www.tsinghua.edu.cn/xswyh/info/1018/1019.htm
    3. 华清大学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n.d.). 华清大学学术委员会. https://www.tsinghua.edu.cn/xswyh/info/1018/1018.htm
    4. Shi, B., Jing, Y., & Feng, H. (2018). Piecewise Analytical Transient Model for Power Switching Device Commutation Unit.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34(4), 3683-3696.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8449982
  • RLCard: 强化学习扑克游戏工具包

    RLCard是一个用于卡牌游戏强化学习的开源工具包,为研究人员和开发者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环境和接口来开发、评估和比较卡牌游戏AI算法。本文将对RLCard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1. RLCard概述

    RLCard支持多种流行的卡牌游戏,包括:

    • 黑杰克(Blackjack)
    • Leduc Hold’em
    • 德州扑克(Limit Hold’em和No-limit Hold’em)
    • 斗地主(Doudizhu)
    • 麻将(Mahjong)
    • UNO
    • 吉恩拉米(Gin Rummy)
    • 桥牌(Bridge)

    RLCard提供了统一的接口来访问这些游戏环境,使得开发者可以方便地在不同游戏之间切换和对比算法。同时,RLCard还内置了多种经典的强化学习算法实现,如DQN、CFR等,可以直接用于训练和评估。

    RLCard的主要特点包括:

    1. 统一的游戏环境接口
    2. 丰富的卡牌游戏支持
    3. 内置多种强化学习算法
    4. 灵活的评估工具
    5. 易于使用和扩展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详细介绍RLCard的使用方法。

    2. 使用随机智能体

    RLCard提供了一个随机智能体,可以在各个游戏环境中随机行动。下面是一个使用随机智能体的示例代码:

    import rlcard
    from rlcard.agents import RandomAgent
    from rlcard.utils import set_seed
    
    # 创建游戏环境
    env = rlcard.make('leduc-holdem', config={'seed': 42})
    
    # 设置随机种子
    set_seed(42)
    
    # 创建随机智能体
    agent = RandomAgent(num_actions=env.num_actions)
    
    # 设置智能体
    env.set_agents([agent for _ in range(env.num_players)])
    
    # 生成一局游戏数据
    trajectories, payoffs = env.run(is_training=False)
    
    # 打印轨迹和观察数据
    print('Trajectories:', trajectories)
    print('Sample raw observation:', trajectories[0][0]['raw_obs'])
    print('Sample raw legal actions:', trajectories[0][0]['raw_legal_actions'])

    这段代码创建了一个Leduc Hold’em游戏环境,并使用随机智能体进行了一局游戏。通过打印轨迹和观察数据,我们可以了解游戏的进行过程和状态表示。

    3. 使用深度Q网络(DQN)训练智能体

    RLCard提供了DQN等经典强化学习算法的实现。下面是一个使用DQN在21点游戏上训练智能体的示例:

    import rlcard
    from rlcard.agents import DQNAgent
    from rlcard.utils import (
        get_device,
        set_seed,
        tournament,
        Logger,
        plot_curve,
    )
    
    # 设置参数
    num_episodes = 5000
    num_eval_games = 2000
    evaluate_every = 100
    
    # 创建环境
    env = rlcard.make('blackjack')
    eval_env = rlcard.make('blackjack')
    
    # 创建DQN智能体
    agent = DQNAgent(
        num_actions=env.num_actions,
        state_shape=env.state_shape[0],
        mlp_layers=[64, 64],
        device=get_device(),
    )
    
    # 设置智能体
    env.set_agents([agent])
    eval_env.set_agents([agent, RandomAgent(num_actions=env.num_actions)])
    
    # 开始训练
    with Logger('experiments/blackjack_dqn_result/') as logger:
        for episode in range(num_episodes):
            # 生成训练数据
            trajectories, _ = env.run(is_training=True)
    
            # 训练智能体
            for ts in trajectories[0]:
                agent.feed(ts)
    
            # 定期评估
            if episode % evaluate_every == 0:
                logger.log_performance(
                    episode,
                    tournament(eval_env, num_eval_games)[0]
                )
    
    # 绘制学习曲线
    plot_curve(logger.csv_path, logger.fig_path, 'dqn')

    这段代码在21点游戏上训练了一个DQN智能体。它定期评估智能体的性能,并记录了训练过程中的奖励变化。最后,它还绘制了学习曲线以可视化训练过程。

    4. 使用CFR算法求解Leduc Hold’em

    对于一些较小规模的游戏,我们可以使用反事实后悔最小化(CFR)等算法来求解纳什均衡。下面是一个在Leduc Hold’em上使用CFR(机会采样)的示例:

    import rlcard
    from rlcard.agents import CFRAgent, RandomAgent
    from rlcard.utils import (
        set_seed,
        tournament,
        Logger,
        plot_curve,
    )
    
    # 设置参数
    num_episodes = 5000
    num_eval_games = 2000
    evaluate_every = 100
    
    # 创建环境
    env = rlcard.make('leduc-holdem', config={'allow_step_back': True})
    eval_env = rlcard.make('leduc-holdem')
    
    # 创建CFR智能体
    agent = CFRAgent(env)
    
    # 设置智能体
    eval_env.set_agents([
        agent,
        RandomAgent(num_actions=env.num_actions),
    ])
    
    # 开始训练
    with Logger('experiments/leduc_holdem_cfr_result/') as logger:
        for episode in range(num_episodes):
            agent.train()
            print(f'\rIteration {episode}', end='')
    
            # 定期评估
            if episode % evaluate_every == 0:
                agent.save() # 保存模型
                logger.log_performance(
                    episode,
                    tournament(eval_env, num_eval_games)[0]
                )
    
    # 绘制学习曲线
    plot_curve(logger.csv_path, logger.fig_path, 'cfr')

    这段代码使用CFR算法在Leduc Hold’em上训练了一个智能体。它同样定期评估智能体的性能,并记录了训练过程。

    5. 与预训练模型对战

    RLCard还提供了一些预训练模型,允许人类玩家与之对战。以下是一个与Leduc Hold’em预训练CFR模型对战的示例:

    import rlcard
    from rlcard import models
    from rlcard.agents import LeducholdemHumanAgent as HumanAgent
    from rlcard.utils import print_card
    
    # 创建环境
    env = rlcard.make('leduc-holdem')
    
    # 创建智能体
    human_agent = HumanAgent(env.num_actions)
    cfr_agent = models.load('leduc-holdem-cfr').agents[0]
    
    # 设置智能体
    env.set_agents([human_agent, cfr_agent])
    
    while True:
        print(">> 开始新一局游戏")
    
        # 运行一局游戏
        trajectories, payoffs = env.run(is_training=False)
    
        # 打印结果
        if payoffs[0] > 0:
            print(f'你赢了 {payoffs[0]} 筹码!')
        elif payoffs[0] == 0:
            print('平局。')
        else:
            print(f'你输了 {-payoffs[0]} 筹码!')
    
        # 展示CFR智能体的手牌
        print('=============== CFR智能体的手牌 ===============')
        print_card(env.get_perfect_information()['hand_cards'][1])
    
        input("按任意键继续...")

    这段代码允许人类玩家与预训练的CFR模型进行Leduc Hold’em的对战。它展示了每局游戏的结果,并在游戏结束后显示CFR智能体的手牌。

    6. 使用深度蒙特卡洛(DMC)算法训练斗地主智能体

    对于大规模游戏如斗地主,我们可以使用深度蒙特卡洛(DMC)等算法进行训练。以下是一个使用DMC训练斗地主智能体的示例:

    import rlcard
    from rlcard.agents.dmc_agent import DMCTrainer
    
    # 创建环境
    env = rlcard.make('doudizhu')
    
    # 初始化DMC训练器
    trainer = DMCTrainer(
        env,
        cuda='',
        num_actors=5,
        training_device='0',
        savedir='experiments/doudizhu_dmc_result',
        save_interval=30,
        xpid='doudizhu',
    )
    
    # 开始训练
    trainer.start()

    这段代码使用DMC算法训练了一个斗地主智能体。DMC算法使用多个actor并行生成游戏数据,然后在GPU上进行集中训练。

    7. 评估智能体

    RLCard提供了方便的工具来评估和比较不同的智能体。以下是一个比较DQN智能体和随机智能体的示例:

    import rlcard
    from rlcard.agents import DQNAgent, RandomAgent
    from rlcard.utils import get_device, tournament
    
    # 创建环境
    env = rlcard.make('leduc-holdem')
    
    # 创建智能体
    dqn_agent = DQNAgent(
        num_actions=env.num_actions,
        state_shape=env.state_shape[0],
        mlp_layers=[64, 64],
        device=get_device(),
    )
    random_agent = RandomAgent(num_actions=env.num_actions)
    
    # 加载预训练模型
    dqn_agent.load('models/leduc_holdem_dqn.pth')
    
    # 进行锦标赛评估
    num_games = 10000
    agents = [dqn_agent, random_agent]
    payoffs = tournament(env, num_games, agents)
    
    # 打印结果
    for i, payoff in enumerate(payoffs):
        print(f'Agent {i} average payoff: {payoff}')

    这段代码比较了预训练的DQN智能体和随机智能体在Leduc Hold’em上的表现。它使用锦标赛方式进行了大量对局,并计算了每个智能体的平均收益。

    8. 总结

    RLCard为卡牌游戏强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强大而灵活的平台。它支持多种流行的卡牌游戏,提供了统一的接口和丰富的工具,使得研究人员和开发者可以方便地开发、训练和评估卡牌游戏AI。

    本文通过多个具体示例介绍了RLCard的主要功能,包括:

    1. 使用随机智能体
    2. 使用DQN算法训练智能体
    3. 使用CFR算法求解小规模游戏
    4. 与预训练模型对战
    5. 使用DMC算法训练大规模游戏智能体
    6. 评估和比较不同智能体

    这些例子涵盖了RLCard的核心功能,展示了它在卡牌游戏AI研究和开发中的强大能力。研究人员和开发者可以基于这些示例,进一步探索和开发更先进的卡牌游戏AI算法。

    参考文献

    1. Zha, D., Lai, K. H., Cao, Y., Huang, S., Wei, R., Guo, J., & Hu, X. (2019). RLCard: A Toolkit for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n Card Games. arXiv preprint arXiv:1910.04376.
    2. Heinrich, J., & Silver, D. (2016). 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self-play in imperfect-information games. arXiv preprint arXiv:1603.01121.
    3. Brown, N., & Sandholm, T. (2019). Superhuman AI for multiplayer poker. Science, 365(6456), 885-890.
    4. Moravčík, M., Schmid, M., Burch, N., Lisý, V., Morrill, D., Bard, N., … & Bowling, M. (2017). DeepStack: Expert-leve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heads-up no-limit poker. Science, 356(6337), 508-513.
    5. Silver, D., Huang, A., Maddison, C. J., Guez, A., Sifre, L., Van Den Driessche, G., … & Hassabis, D. (2016). Mastering the game of Go with deep neural networks and tree search. nature, 529(7587), 484-489.
  • 别和傻逼辩论

    短讯标题:食用油运输安全问题引发关注

    短讯正文:
    近日,媒体曝光食用油运输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报道指出,一些罐车在卸完煤制油后未进行清洗,直接装载食用油,可能造成食用油被化工残留物污染。煤制油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如不饱和烃和硫化物,长期食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评论:
    食用油作为日常消费品,其安全直接关系到公众健康。然而,目前食用油运输监管存在明显漏洞,缺乏必要的溯源、专责和检查机制。这一问题暴露了行业监管的不足和标准执行的不力。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立法,出台强制性标准,确保食用油运输安全。同时,食用油厂家和运输企业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严格执行清洗和检验流程,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同样重要,应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和监督。

  • 使用Ollama和Continue打造开源AI代码助手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开发者们渴望拥有一个强大而又易用的AI代码助手。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如何利用Ollama和Continue这两个开源工具,在您自己的编辑器中打造一个完全开源的AI代码助手。让我们一步步深入探索这个激动人心的话题。

    Ollama和Continue简介

    Ollama: 本地运行大型语言模型的利器

    Ollama是一个强大的工具,允许用户在本地设备上运行各种大型语言模型(LLMs)。它支持多种模型,包括Llama、GPT-J等,使得在个人电脑上使用先进的AI模型成为可能。

    Continue: 编辑器中的AI助手

    Continue是一个创新的IDE插件,可以轻松地在Visual Studio Code和JetBrains等主流编辑器中集成AI辅助功能。它支持代码自动完成、智能对话等特性,大大提升了开发效率。

    安装和配置

    要开始使用这个强大的AI代码助手,我们需要完成以下安装步骤:

    1. 安装Continue插件:
    • 对于VS Code用户,在扩展市场搜索并安装”Continue”
    • 对于JetBrains用户,在插件库中查找并安装相应的Continue插件
    1. 安装Ollama:
    • macOS用户可以使用Homebrew安装: brew install ollama
    • Linux用户可以通过官方提供的安装脚本安装
    • Windows用户可以下载官方提供的安装包

    安装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探索这个强大的AI代码助手了。

    探索Ollama和Continue的强大功能

    1. 尝试Mistral AI的Codestral 22B模型

    Codestral 22B是目前最强大的开源代码模型之一,同时支持自动完成和对话功能。虽然它需要较高的硬件要求,但其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使用步骤:

    a. 在终端运行以下命令下载并运行Codestral:

    ollama run codestral

    b. 在Continue的配置文件(config.json)中添加以下内容:

    {
      "models": [
        {
          "title": "Codestral",
          "provider": "ollama",
          "model": "codestral"
        }
      ],
      "tabAutocompleteModel": {
        "title": "Codestral",
        "provider": "ollama",
        "model": "codestral"
      }
    }

    这样配置后,您就可以在编辑器中体验Codestral强大的代码补全和对话能力了。

    2. 组合使用DeepSeek Coder和Llama 3

    如果您的设备性能允许,可以尝试同时运行多个模型,充分发挥Ollama的并发处理能力。这里我们推荐使用DeepSeek Coder 6.7B进行代码自动完成,而用Llama 3 8B处理对话任务。

    操作步骤:

    a. 在一个终端窗口运行DeepSeek Coder:

    ollama run deepseek-coder:6.7b-base

    b. 在另一个终端窗口运行Llama 3:

    ollama run llama3:8b

    c. 更新Continue的config.json:

    {
      "models": [
        {
          "title": "Llama 3 8B",
          "provider": "ollama",
          "model": "llama3:8b"
        }
      ],
      "tabAutocompleteModel": {
        "title": "DeepSeek Coder 6.7B",
        "provider": "ollama",
        "model": "deepseek-coder:6.7b-base"
      }
    }

    这种配置可以让您同时享受高质量的代码补全和智能对话体验。

    3. 使用nomic-embed-text嵌入模型增强@codebase功能

    Continue内置了@codebase上下文提供器,可以自动检索并提供最相关的代码片段。结合Ollama和LanceDB,我们可以实现完全本地化的代码库搜索和上下文理解。

    设置步骤:

    a. 下载nomic-embed-text模型:

    ollama pull nomic-embed-text

    b. 在Continue的config.json中添加:

    {
      "embeddingsProvider": {
        "provider": "ollama",
        "model": "nomic-embed-text"
      }
    }

    配置完成后,您就可以使用@codebase命令来查询代码库,AI助手会自动找到相关代码段并用于回答。

    4. 基于开发数据微调StarCoder 2

    Continue会自动收集您的开发数据,存储在本地的.continue/dev_data目录中。利用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微调像StarCoder 2这样的模型,使其更好地适应您的编码风格和需求。

    微调步骤概述:

    1. 提取并加载”已接受的tab建议”到Hugging Face Datasets
    2. 使用Hugging Face的监督微调训练器对StarCoder 2进行微调
    3. 将微调后的模型推送到Ollama模型库,供团队使用

    这个过程可以显著提高代码建议的准确性和接受率。

    5. 利用@docs功能学习Ollama

    Continue的@docs功能允许您索引和检索任何文档站点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它来学习更多关于Ollama的知识。

    使用方法:

    1. 在Continue的聊天侧边栏中输入@docs
    2. 选择”Add Docs”
    3. 在URL字段中输入”https://github.com/ollama/ollama”
    4. 在标题字段中输入”Ollama”

    完成索引后,您就可以向AI助手询问关于Ollama的问题,它会自动从README中找到相关信息来回答。

    结语

    通过结合Ollama和Continue,我们可以在自己的编辑器中构建一个强大、灵活且完全开源的AI代码助手。从代码补全到智能对话,从本地运行到自定义微调,这个方案为开发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AI辅助编程体验。

    随着开源AI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这样的本地AI代码助手将成为每个开发者工具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您是个人开发者还是大型团队的一员,Ollama和Continue的组合都能为您的编程工作带来显著的效率提升和创新可能。

    最后,如果您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或有任何疑问,欢迎加入Continue和Ollama的Discord社区。那里有众多热心的开发者和专家,随时准备提供帮助和分享经验。

    让我们一起拥抱AI辅助编程的未来,开启编码新纪元!

    参考文献

    1. Ollama官方博客. (2024). An entirely open-source AI code assistant inside your editor. https://ollama.com/blog/continue-code-assist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