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腿劲不能下跪"到"上岸便倒"—清帝国的伪知识与悲剧性误判

引言

1840 年, 英军叩关, 两江总督裕谦负责镇海防务。裕谦在奏报中对击败洋人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这种自信源自一个广为流传的常识:"夷人腰硬腿直, 一击便倒"。裕谦笃信洋人都是些无法弯腰屈腿的蛮夷, 一旦上了岸就没有战斗力。

这种认知并非裕谦孤立的想法, 而是清帝国上下都普遍认同的伪常识。历史学家们的研究发现, 这一谬论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 并在两百年的时间里根深蒂固地成为了人人信以为真的所谓"真知灼见"。

本文将梳理这一伪知识的形成与蔓延过程, 探究其如何最终导致了清帝国在 1840 年对英军的悲剧性失利。

洋人"腿劲不能下跪"的谬论与乾隆时期的马戛尔尼使团

伪知识的渊源可以追溯到 1793 年,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访清帝国时发生的一幕。

当时, 清廷试图将来访的使团当作藩属国的朝贡使臣, 要求他们三跪九叩。但马戛尔尼坚持不肯如此做。双方因此发生了激烈冲突。为了讨好乾隆皇帝, 负责接待的钦差大臣徵瑞竟然上奏谎称, 马戛尔尼等人之所以不肯三跪九叩, 是因为"西洋人用布扎腿, 跪拜不便"。

乾隆看到这份奏折后, 立即给徵瑞下达了一道谕旨。谕旨中明确指出, 自己曾听说"西洋人用布扎腿, 跪拜不便", 所以他们的国家"没有叩头这种礼节, 只会脱帽鞠躬点头"。乾隆皇帝还贴心地告诉徵瑞, 虽然洋人的腿"俱用布扎缚不能拜跪", 但在叩见时"何妨暂时松解", 待礼毕后"再行扎缚亦属甚便"。

可事实上, 徵瑞从未说过洋人"用布扎腿, 跪拜不便"这种话。但面对皇帝的谕旨, 即便他们心中很清楚马戛尔尼等人的膝盖并没有什么问题, 也不敢当面纠正。于是, 徵瑞只好在回奏中照单全收, 声称自己仔细观察后发现使团随从都是"绑腿甚紧", 因此才无法下跪叩头。

皇帝的话当然是绝对正确的, 谁也不敢质疑。于是, 这一荒谬的说法在此后的半个世纪里成为了人人皆知的常识。

"腿劲不能下跪"的谬论加固

这一谎言在 1816 年英国阿美士德使团来访时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当时, 嘉庆皇帝仍然坚持要使团三跪九叩。阿美士德使团拒绝配合, 双方陷入了僵局。后来, 大臣孙玉庭告诉嘉庆皇帝, 自己在广东时曾经召见过英国使臣, 发现他们"两腿裤袜绷紧直立而不能曲", 只能勉强行"弓身俯伏"之礼。这番话让嘉庆皇帝找到了面子, 也进一步巩固了"洋人腿劲不能下跪"这一伪常识。

从此, 这一谎言就成为了清帝国上下无人敢于说破的"硬道理"。即便到了 1840 年英军叩关的时候, 人们依旧深信洋人的腿是弯不下去的, 只要上了岸就必定失去战斗力。连镇海总督裕谦都完全相信这一论调, 结果导致了清军在镇海的惨败。

悲剧的根源

这一伪知识的形成和蔓延, 最终酿成了清帝国在 1840 年对英军的悲剧性失利。

清朝上下之所以会如此盲目地相信这一谬论, 根源在于两点:

一是出于满足皇帝虚荣心的需要。在马戛尔尼使团事件中, 为了讨好乾隆皇帝, 官员们不惜编造谎言。这种以粉饰太平为目的的谎言逐渐被强加为不可置疑的事实。

二是出于对皇帝权威的绝对崇拜。乾隆皇帝一旦下达谕旨, 哪怕内容荒谬可笑, 下属官员也不敢当面反驳, 只能被动接受并传播下去。

在这样的官僚文化中, 伪知识迅速成为人人皆知的"真知灼见", 充斥于清朝上下, 最终酿成了 1840 年悲剧性的失利。

结语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黄一农所言, 清帝国的这一伪知识最终"砸了自己的脚"。这一教训昭示我们, 当一个社会的知识体系被意识形态裹挟、被权力绑架时, 必将导致严重的认知偏差和决策失误。我们应该警醒, 不能让同样的悲剧在今天重演。

参考文献:

  1. 《英使马戛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
  2. 孙玉庭 《寄圃老人自记年谱》
  3. 梁廷柟 《夷氛闻記》 卷二
  4. 黄一农 《清代的"腿劲不能下跪"谬论及其根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