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 Reblog of 抽屉新热榜:

    Reblog via 抽屉新热榜

    美债利息有多夸张?美国财政部“撒钱”速度前所未有:3月份支付利息890亿美元,平均每分钟200万
    dig.chouti.com/link/42333484

  • 后厂村人的田园梦

    导语:

    在北京西二旗这个互联网科技人才聚集的地方,有一种有趣的现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对田园生活有着深深的向往。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付诸行动,辞去高薪工作,搬到乡下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正文:

    小李,一位在西二旗打拼多年的互联网人,最近做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辞掉工作,去顺义租了几亩地,开了一家小花圃。当朋友们得知他的决定时,都感到十分不解。毕竟,小李在互联网行业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而且收入也很高。

    但小李却说,他厌倦了城市生活的喧嚣和压力,嚮往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他相信,在大自然中,他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

    小李的决定,并不是个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选择离开城市,搬到乡下生活。他们中的一些人,是为了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些人,则是为了逃避城市生活的压力。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顺义这个地名就经常以“上岸地”的姿态出现在江湖传说里。只不过那时流传的都是某某大佬期权套现,举家搬去后沙峪别墅区… …去顺义在当年是财富自由的代名词,这两年则成了灵魂自由的寄放地。

    顺义农场成了北京都市人进可攻退可守的田园梦主题乐园——远到足以隔绝车水马龙,又近到一小时就能享受便利。恰巧《灿烂的生活》里张颂文自己租住的小院,也在顺义的小苏庄。

    当对生活的追求到达了精神层面,田园牧歌是都市人血脉里自带的向往。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因为——人,也是一种“植物”。

    虽然我们不需要被埋进土壤,但不可否认的是,想要拥有一个健康茁壮的身心状态,就是要去接触大地、去晒太阳、去有风的地方、去没有天花板的地方。特别是对我们这种压力爆棚的互联网人而言,“土味”就是咱的舒适区。

    土地能让一切活过来。植物是,人也是。

    小李在乡下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整个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变得更加平和、从容,脸上也总是挂着笑容。他说,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到快乐和满足。

    小李的故事,让人们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在喧嚣的城市之外,还有宁静的乡村,在那里,人们可以找到真正的自我。

  • 哈佛教授“卖假药”被迫辞职,学术界顶流塌房

    导语:

    近日,哈佛大学教授大卫·辛克莱因涉嫌“卖假药”而被迫辞去哈佛健康与寿命研究院院长一职,引发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辛克莱教授曾宣称研发出一种名为“Leap Years”的“狗长寿药”,并声称该药物可以逆转衰老、延长寿命。然而,这一说法遭到了学术界的质疑和批评,辛克莱教授也被指控夸大研究成果、误导公众。

    正文:

    辛克莱教授的“狗长寿药”研究始于2023年3月,他声称科学家们已经研发出一种“神奇的药丸”——有着牛肉味道的“狗长寿药”,也称“Leap Years”,能逆转衰老、延长寿命,解决人类对爱宠寿命的担忧。然而,这一研究很快引起了学术界的质疑。

    美国著名的学术打假人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对此进行公开批评。她有理有据地提出了两点质疑:

    1. 这项研究的结果目前只在预印本网站发表,并不是正式的研究结果。
    2. Leap Years的相关实验数据并没有表明这种补充剂延缓了狗的衰老。

    综上所述,比克认为辛克莱教授宣称的“被临床证实”是错误的,是对公众的欺骗。

    麻省总医院的科学家 Dan Elton 也批评辛克莱教授“总是夸大他拥有经济利益的研究成果,吹嘘未经证实的伪劣研究。”

    在这些质疑和批评声中,辛克莱教授于4月21日被迫辞去了哈佛健康与寿命研究院院长一职。同时,因为这篇未经证实的争议性论文,已有大量研究人员从这家机构辞职。

    辛克莱教授的“卖假药”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学术界诚信问题的关注。作为一名知名的哈佛教授,辛克莱教授本应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待自己的研究,然而他却为了利益而夸大研究成果、误导公众,这无疑是对学术界诚信的严重破坏。

    辛克莱教授的事件也给其他学者敲响了警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一定要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切不可为了利益而夸大研究成果、误导公众。否则,不仅会损害自己的学术声誉,还会对整个学术界造成不良影响。

  • Reblog of 抽屉新热榜:

    Reblog via 抽屉新热榜

    【哈佛教授“卖假药”被迫辞职】今年3月,号称“长寿药NMN之父”的哈佛大学教授大卫·辛克莱(David Sinclair)通过自己的X账号宣布,科学家们已经研发出一种有着牛肉味道的“狗长寿药”——“Leap Years”,能逆转衰老、延长寿命,解决人类对爱宠寿命的担忧。然而该药还未收到消费者的反馈,就率先引起了学术界的质疑。
    dig.chouti.com/link/42327491

  • 假“靳东”们,依然在短视频里批量制造“爱情”

    导语:

    在当今的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虚假信息和诈骗行为。其中,假冒名人或明星进行诈骗的犯罪屡见不鲜。近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就审理了一起假冒演员“靳东”诈骗案,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正文:

    这起案件的受害者刘佩玲,是一位61岁的中老年女性。她离异后独自在上海租房居住,平时喜欢在短视频平台上刷视频。2023年,刘佩玲在短视频平台上认识了一名自称是“靳东”的男子。该男子每天一口一个“姐姐”地叫唤,让刘佩玲逐渐心软,并陆续给“靳东”转去多个小额红包,并在直播间里打赏,支持他“在全国各地办厂”。

    然而,刘佩玲很快醒悟,与“靳东”断绝联系。她意识到自己被骗了,于是向警方报案。警方经过调查,发现刘佩玲并不是个例,还有多名中老年女性也受到了假“靳东”的诈骗。

    这些假“靳东”们通常会在短视频平台上冒用明星身份,并通过发布虚假信息来吸引粉丝关注。他们会利用粉丝对明星的信任和喜爱,通过聊天、语音通话等方式与粉丝建立亲密关系,并逐渐取得粉丝的信任。在建立信任关系后,他们就开始向粉丝索要钱财,声称是为了帮助粉丝投资、做公益等。

    这些假“靳东”们的诈骗手段并不高明,但他们却屡屡得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老年人对社交平台上的信息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轻信他人。同时,老年人情感空虚,渴望得到陪伴和关爱,这也是假“靳东”们能够轻易俘获老年人芳心的重要原因。

    为了防范假“靳东”们的诈骗行为,老年人应该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社交平台上陌生人的信息。在与陌生人聊天时,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不要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信息。如果遇到有人以明星名义向您索要钱财,请务必核实对方的身份,并及时向警方报案。

    同时,平台也应该加强对社交平台上的虚假信息的审核,并及时封禁假冒明星账号。同时,平台应该向用户普及防诈骗知识,并提供相应的举报渠道。

    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防范假“靳东”们的诈骗行为,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 SEC向Robinhood发出韦尔斯通知,比特币应声下跌

    导语

    加密货币交易平台Robinhood最近收到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韦尔斯通知,这引发了币圈的震动。比特币应声下跌超2000美元,Robinhood股价也一度下跌2.5%。

    正文

    SEC向Robinhood发出的韦尔斯通知,主要针对其加密货币上市和托管业务,违反了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经修订)第15(a)条和第17A条。

    Robinhood的首席法律顾问Dan Gallagher表示,“我们坚信,Robinhood平台上列出的资产不是证券,并期待与SEC进行沟通,明确展示针对Robinhood加密货币的任何案件在事实和法律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Gallagher向Robinhood的客户表示,韦尔斯通知不会影响相关的账户或服务,Robinhood加密货币业务将继续存在。

    分析

    SEC对加密货币平台的监管日益严格,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过去两年内,SEC已经相继对FTX、币安以及Coindesk等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发起民事诉讼,累计开出超过50亿美元的罚单。

    这次Robinhood似乎也要难逃一劫,因为韦尔斯通知送达后,民事诉讼很快就会跟上了。

    SEC的这种监管力度,让币圈投资者闻风丧胆。许多人担心,SEC的监管会扼杀加密货币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展望

    加密货币行业的前景如何,现在还很难说。但可以肯定的是,SEC的监管会对这个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加密货币平台需要做好准备,迎接SEC的监管风暴。否则,它们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被吊销牌照的风险。

    结语

    加密货币行业正在经历一个关键时刻。SEC的监管风暴,将决定这个行业未来的走向。

  • 研究生退学潮:及时止损,还是另谋出路?

    导语:

    在考研热潮不断升温的当下,研究生退学率却逐年攀升。据调查数据显示,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硕博)主动退学率已近3%,每年退学人数近50万。而根据2021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每四个研究生中就有一个没有按期毕业。这其中包括延毕,也自然包括退学。

    正文:

    研究生退学的原因有很多,但如果回溯退学的种子,往往在考研之际就种下了。本科毕业那年,浩宇的三十位同学中只有三四个人选择了找工作,其他人都投身到了考研中。他曾考虑过找工作,但是本科期间连找实习都不太顺利,为了逃避就业,他选择了读研。既然是“为了读研而读研”,他也不想给自己太大的压力,索性就继续考本校。难度要低很多,他也确实上岸了。彼时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未来的某一天主动退学。

    南舒读研的初衷也很简单,她自己描述为“纯跟风,很盲目地考研。”南舒学的是化学工程专业,毕业那年身边人都在考研,她就跟着大家一起考了。一志愿报考的是北京的某985高校,最后由于分数差距过大未上岸,南舒对调剂无意,父母却劝她尝试调剂,告诉她有书读就行。于是她投递了西南地区一所211学校。面试结果出来排名第7,一共只要6个人,她觉得没机会了。出乎意料的是,排在她前面的两名学生放弃了录取资格,她顺位排到了第五,被成功录取。

    “中间其实有好几次机会我可以拒绝读这个研究生的,一切都是半推半就半靠运气往下走,越往后我其实是越不想读这个研了。”这些难以名状的巧合似乎都在为她后来的退学奠定了基础。

    2020年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在考研动机调查中,“想晚些步入社会”“受他人影响”而考研的人近40%,而出于“对学术研究感兴趣”选择读研的学生比例不到20%。

    我们见多了媒体上“全班考研”“全宿舍考研”的胜景。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从众效应”的证明:许多考生对自身缺乏清晰定位和职业规划,只是被“裹挟”到考研中,盲目从众、被动向前,这也是部分成功“上岸”的研究生极易陷入迷惘、徘徊等消极情绪的重要原因。

    在一篇名为《硕士生退学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的论文中,作者将读研的动机划分为了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指学生受“文凭价值、逃避就业、盲目跟风和父母期待”等外在因素的驱动,是自主性较弱的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出于自身科研兴趣主动选择读研。研究发现,缺少内部动机的学生,往往会更容易产生退学意向。

    和跟风考研的人不一样,以安的选择是为了弥补18岁高考的遗憾。临近大四时,她确定要从双非跨考985高校的“电影戏剧与编剧”专业。早上六点半,舍友还在睡觉,她轻手轻脚下床,去宿舍走廊里安静的角落背书,等舍友醒了后再回去洗漱。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坚持在图书馆学习一整天,晚上回去后也还会再看会儿书,如此生活她坚持了近一年。但是回忆起备考的那段时光,她提及最多的却是“幸福”二字。她说当时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学的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她享受知识灌入大脑的那一刻感觉,也沉迷于学习时感受到的心流体验,这种感觉对她来说很美妙。

    同专业的其他人要么家里已经安排了工作,要么对学历也没有太高的追求,最后一个班考研的不到十个人,她成为了本专业为数不多考研的人里唯一一个考上985高校的。成绩出来那天,她内心有一颗理想的种子萌芽,她想着研究生读完继续读博士,未来成为一名高校老师,空闲时写写剧本,参与电影的制作。至少在上岸的那个时刻,喜悦的心情盖过一切,她对读研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困在围城里

    国际权威杂志《Nature》在2022年底发布的全球研究生调查报告显示:在来自世界各地的3253名接受采访的研究生里,超半数的人表示自己存在潜在焦虑和抑郁的倾向。其中33%的受访者称,已经接受过因学业而导致的焦虑抑郁的心理治疗。

    读研后抑郁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搜索“研究生抑郁”,成百上千条帖子映入眼帘,考上研的喜悦很快被读研沉重的学业压力冲淡,每个人都在为如何顺利毕业、如何找到工作而焦虑。

    去年九月,一篇名为《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论文走红网络。这篇文论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共鸣,导师掌握着学生未来几年的研究方向和毕业论文的“生杀大权”,每一名上岸的研究生都希望自己能选上一位负责、优秀、和自己相契合的导师,但很多时候看的其实是运气。

    在知乎“为什么现在有些研究生想退学”的话题中,对于想退学的原因,研究生们提到的一个高频词是“导师”。

    入学后,南舒的导师给她布置了一个非常小众的课题,做的研究和其他几位同门都不一样。实验遇到了瓶颈,她向导师求助,导师却坚持这个课题非常简单,需要她自己去攻克,“做不出来就是你能力不行。”组内资源匮乏,缺乏做实验的仪器,三天两头要向其他老师借实验器械不说,遇到关卡了也无法求助老师和同学,南舒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困境。

    南舒的导师是一位年轻的教师,对评职晋升有着很高的追求,这种追求落到学生头上,就成了灾难。导师要求他门下的所有学生,毕业前需要在SCI一区发上一篇论文,发的期刊影响因子还要求在10分以上,只有发出来才能顺利毕业。10分是什么概念?是南舒所属学校博士毕业的要求。这个要求对于大部分硕士生来说难度都太大了,但是导师听不进去大家的意见,始终固执己见。结果就是在去年毕业的硕士生里,他门下最终只有一名学生顺利毕业。

    由于课题做不出结果,其他没能完成课题的人都选择了直博,为的是在博士期间继续把课题做完,并非出于喜欢亦或对学术的追求,更多是无奈之下的选择。做科研就像是在博弈,导师也不确定给学生的课题行不行,要求学生先做着,做成了是胜利的果实,做不成,就把一切推翻了重来。南舒有一位师姐的课题做到了研三,却发现整个方向都是错的,毕业关头交不出成果,这就意味着她没有办法按时毕业,于是最终只能申请延毕,继续转做其他课题,至于下一个课题能否做成,又是一个未知数。

    为学业痛苦的不止南舒一个人,她们整个小组的气氛都极其压抑,每个人似乎都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挣扎,只为了能顺利毕业。南舒开始莫名流泪,痛恨自己为什么要选择来到这里读研,为什么违背自己当初的本意。她感觉自己每天什么都做不了,整个人要废掉了。她有预感,自己一定会延毕,而与其延毕,不如直接退学。

    做科研本身就是漫长且痛苦的过程,需要的是能坐冷板凳、抗压能力强的人。南舒经历过后才明白,自己没有这种耐心,也不具备这种能力,她决定放过自己。

    “我很清楚,我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较弱,做科研根本就不适合我。其他人是很努力考上的,他们不可能说放弃就放弃,但我是本身就不想来,所以我放弃其实也正常。”

    另一所学校,浩宇则在为无法参与科研实践而崩溃。浩宇学的是控制工程专业,但在人工智能早已渗入各行各业的背景下,整个实验室都在转做和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按理来说这是很有前景的研究,可他的导师再过两年即将退休,对人工智能了解不多,手头上也没有课题和项目,浩宇想学东西,但无人能指导。坐在实验室里,茫然与无力感袭来,他看不到未来的方向。时间一长,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喜欢所学的专业,也不喜欢学习这件事,一切都让他感到痛苦。

    退学,是一种选择

    退学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一种选择。及时止损,避免在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退学可以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减轻压力,改善身心健康,重新规划人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退学后,可以做什么?

    退学后,可以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直接就业,在职场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创业,开创自己的事业;旅游,探索世界,丰富自己的阅历;做自由职业者,灵活安排自己的时间和工作。

    退学,是勇敢的选择

    退学,需要勇气和魄力。它意味着放弃已经取得的成绩,重新开始。但只要认清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退学就是勇敢的选择。退学,不是失败,而是另一种成功。

  • 从“上岸”到“退潮”:中国研究生退学的背后

    樱花树下,她的名字闪耀在“荣誉校友”的宣传栏上,那是她考研成功的证明,也是母校的骄傲。然而,鲜有人知,她已悄然退学,离开了象牙塔,踏上了另一条人生路。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中国研究生退学现象日益引发关注。据统计,每年近50万研究生选择主动退学,相当于每四个研究生中就有一个未能按期毕业。在“考研热”的当下,这股“退学潮”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是什么让这些曾经挤破头“上岸”的年轻人,最终选择离开象牙塔?

    迷茫的起点:跟风考研,目标何在?

    许多学生考研的初衷并非出于对学术的热爱,而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或随波逐流。浩宇便是其中之一。本科毕业时,眼看周围同学纷纷加入考研大军,他也选择了这条看似“安全”的道路。然而,入学后,他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导师也无法提供有效的指导,迷茫和焦虑逐渐吞噬了他的学习热情。

    导师之殇:学业压力下的“最后一根稻草”

    导师在研究生生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一些导师过于严苛的要求、不合理的课题设置,以及对学生缺乏关心和指导,都可能成为压垮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南舒的导师便是如此。他要求学生在SCI一区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才能毕业,这对于硕士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巨大的学业压力和导师的漠视,让南舒最终选择了退学。

    内卷之困:学术竞争背后的心理危机

    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竞争激烈,许多学生为了发表论文、争取奖学金而拼命内卷。这种高压环境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以安在跨专业考研成功后,却因导师的偏见和否定而备受打击,最终患上抑郁症,不得不选择退学。

    退学的背后,是年轻人对人生选择的重新思考。 他们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是开始关注自身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退学并非失败,而是一种及时止损,是勇敢追寻内心真正渴望的体现。

    面对这股“退学潮”,高校和社会也应有所反思。 高校应加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导师应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选择,给予更多关心和指导;社会应营造更加包容的氛围,尊重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

    “上岸”并非终点,“退潮”也并非失败。 愿每一位年轻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勇敢追寻心中的梦想。

  • Reblog of Libgen中文新书速递:

    Reblog via Libgen中文新书速递

    《純粹理性批判:康德三大批判之一(二版) 》
    作者:康德;鄧曉芒;邓晓芒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20
    下載:libgen.is/book/index.php?md5=E

    《言以行道: 庆历士大夫与北宋政治文化的转型 》
    作者:王启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4
    下載:libgen.is/book/index.php?md5=C

    《言以行道: 庆历士大夫与北宋政治文化的转型 》
    作者:王启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4
    下載:libgen.is/book/index.php?md5=F

  • 重拾黄金信仰:黄金浪潮背后的多方推力

    黄金价格上涨的原因:

    • 消费者需求: 中国和印度等黄金消费大国对黄金饰品和金条金币的需求强劲,推动了金价上涨。
    • 投资需求: 投资者将黄金视为避险资产,在经济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对黄金的投资需求增加。
    • 央行购金: 全球央行大幅增加黄金储备,以对冲美元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
    • 投行预期: 多家国际投行提升了对金价的预期,认为金价仍有上涨空间。

    黄金的避险属性:

    • 美元信用下降: 美国政府债务持续攀升,引发了市场对美元信用的担忧,促使投资者寻求黄金等避险资产。
    • 地缘政治风险: 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等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推动了对黄金的避险需求。
    • 货币武器化: 一些国家可能将货币武器化,黄金作为实物储备,可以成为国家安全最后的堡垒。

    黄金的未来走势:

    • 实际利率: 虽然金价与实际利率的负相关性有所减弱,但实际利率仍然是影响金价的重要因素。
    • 投机资金: 短线投资者在期货市场上的投机行为,也推动了金价上涨。
    • 央行购金: 全球央行购金潮可能持续,为金价提供支撑。
    • 地缘政治风险: 地缘政治风险的持续存在,将继续推动对黄金的避险需求。

    黄金与美元霸权:

    • 外储多元化: 各国央行增持黄金,显示了外储多元化的趋势,但美元仍然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
    • 美元危机风险: 美国政府债务持续攀升,长期来看,美元仍面临危机风险。
    • 黄金的补充作用: 黄金可以作为美元的补充,对冲短期风险,但难以撼动美元霸权。

    启示:

    • 黄金作为一种重要的避险资产,在当前经济和地缘政治环境下,具有投资价值。
    • 投资者需要理性看待黄金投资,避免盲目追涨杀跌。
    • 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正在发生变化,美元霸权面临挑战,黄金等其他资产的作用将逐渐提升。